上市公司举债创新高
摘要:“钱荒”的蔓延几乎封死了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定增融资以及从银行贷款的通道,“举债”成为当下上市公司缓解经营流动性紧张的不二选择。昨日信息时报统计数据得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拟通过发企业债方式募资的总额逾1.8万亿元。仅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就高达886亿元,创下单月发行量的历史新高。
“钱荒”的蔓延几乎封死了上市公司从二级市场定增融资以及从银行贷款的通道,“举债”成为当下上市公司缓解经营流动性紧张的不二选择。昨日信息时报统计数据得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拟通过发企业债方式募资的总额逾1.8万亿元。其中,已实施完毕的债券融资金额为6124.91亿元,还有约1.2万亿元的债券融资处在预案或是股东大会通过等阶段未实施。仅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就高达886亿元,创下单月发行量的历史新高。不过随着债务量的暴增,债务质量也出现下降,有分析师预言,今年或许会成为国内公司的债务“违约元年”。 上市公司发债创新高 IPO重启始终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急等米下锅的上市公司只能借道增发和发债来获取经营流动性。不过由于二季度以来,股市再次进入调整,“未发先破”的情况屡屡出现,股权融资的路再次变得有些坎坷,发行企业债成了手头紧张者的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拟通过发企业债券方式募资的总额逾1.8万亿元。其中,已实施完毕的债券融资金额为6124.91亿元,还有约1.2万亿元的债券融资处于预案或股东大会通过等阶段尚未实施。仅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企业债的发行规模就高达886亿元,创下单月发行量的历史新高。 最新发债的上市公司是华泰证券(601688)。华泰证券于7月2日招标发行2013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资券,发行量30亿元,期限85天。 而在已发债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公司发行的债务规模超过百亿元,其中3家是“中”字头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中国铁建和中信证券(600030)。而北京银行(601169)的发债规模也相当“凶猛”,于2月28日发行了300亿元金融债,含5年固息和5年浮息两个品种,募资将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 上市公司对于“举债”的原因,也丝毫不加掩饰。比如广发证券(000776)在2月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月26日招标发行2013年度第三期短期融资券,实际发行总额45亿元,期限90天,票面利率3.70%,所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上述提到的华泰证券也出于同样原因。 除了缓解自身资金流动性压力外,有些公司发行债券所得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归还贷款,这使“举债还贷”的现象频频出现。对于上市公司“举债还贷”的逻辑,银河证券的分析师吕喆表示,这并不难理解,债券融资成本相较贷款来得更低。另外,企业债的期限通常为5~10年,对于公司来说,“举债还贷”相当于以长期债务替换短期债务,有利于优化负债结构。 债务危机幻影重重 上市公司发债“井喷”背后的原因是债台高筑。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今年有1447家上市公司的负债率高于去年同期,占比近六成。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两市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公司有388家,占比15.75%,且22家公司的负债率超过100%,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不抵债”。 负债率超过100%的22家公司全部来自ST公司。中投顾问的分析师崔瑜接受采访时表示,ST公司资产负债率高属于正常现象,“ST股是连续二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这类企业本身的负债率就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否则也不会成为ST股,因此负债率最高的几家公司都是ST公司也正常”。 从负债的绝对数量来说,金融企业“垄断”了前十位,“工农中建”四大行的负债总额均超过了10万亿元。数据显示,资产负债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2221家,占比近九成。 此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原本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债券投资,今年也发生了本质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11超日债”。该债券今年3月7日支付首年度付息金额计8980万元,虽然最终有惊无险地进行了兑付,但是债台高筑的超日太阳是否能够安全兑付下一年的债券收益,以及3年后的本金是否能够物归原主,都在投资人心里投下阴影。昨日,“11超日债”还正式公告称,下周将暂停上市(详见C02版)。 “随着发债额度的增大,以及发债公司的增多,难免鱼龙混杂,再像此前那种大股东"兜底"或者*府"兜底"的情况可能难以为继。今年有可能成为国内公司的债务"违约元年"。”广东煜融投资的总经理吴国平对表示。 机构抢债 致“一债难求” 由于债务质量有所下降,企业发债的利率也逐渐走高。“今年有几家上市公司发债的利率超过了9%,这也是此前比较罕见的。”吴国平感叹道。 从债券的年化利率来看,创业板公司恒顺电器最为慷慨。今年初,公司为拓展海外项目,发行了2亿元企业债,利率为9%。金刚玻璃(300093)和金亚科技(300028)也不“示弱”,两家公司的企业债年化利率也都超过8%,前者为8.5%,后者为8.4%。面对整个行情的变化,一些资质较好的大型企业也不得不放低身段,上调发债利率。昨日统计数据得知,今年发债年化利率超过5%的上市公司超过百家,大幅高于去年同期。 由于上市公司“让利”,市场对企业债的需求也比往年增加了,某些大型国企、或绩优公司的债券,甚至出现了“一债难求”的现象。 某基金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近期他们参加了一家大型国企的企业债申购,原本申购1亿元,但最后到手的只有2000万元左右。“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年股市不好,股债跷跷板效应让不少机构投资人跑到债市里来;另外今年债券基金爆发式增长,产品多了,抢货的人自然也多了,因此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债券也就少了”。 对于是否担心债务违约,该人士也坦言:“会有一定的担心,但这毕竟是少数,不能因噎废食,尽量找质地良好的公司。” 浦银安盛固定收益部总监薛铮对表示,当前经济增速同比缓慢回落,不及预期,通胀又处在温和的偏低水平,这会促使企业在这种环境中大力通过发债融资。资金面方面,预计7月份应该缓解,市场将逐步回暖,有所好转,但是想回到此前的宽松局面,有一定难度。“钱紧”的局面可能会贯穿全年,这是非常有利于债券市场投资的,我们中长期坚定看好债市表现。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建中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其实,如果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允许,在需要钱的时候可以更多地考虑发债。一来可以减轻股市的再融资压力,二来发债要还本还息,可增强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效率,避免出现乱花钱的恶习。”#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