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杭州已是春天,一连几天最高气温在20℃上下。但春季天,孩儿脸,天气多变且早晚温差大,一旦疏于防范,就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3月1日至6日,医院神经内科共接诊16例脑梗死病人(中风)。其中一名大伯睡梦中就发生脑梗死。
天暖停药,起床后手脚都不利索了
年近70的王大伯(化名)是个晨练爱好者,前几年被诊断为高血压。天气转暖的这两天血压连续监测下来平均/90mmHg,这让他想当然认为,现在天暖,血压基本正常,吃不吃药已无所谓,就停掉了降压药。
两天前一早,他如往常一样打算去晨练,谁料想刚起床就觉得,右边的手脚不大听使唤。他连忙喊老伴,可说话时候发现舌头也不灵光了,说出来的话连自己都听不懂。老伴看到他的状况,立马警惕起来,去年隔壁邻居家老李也是这个样子住了院,医生说是脑梗死。老王该不会也是中风了吧?!
“张医生,你说我家老王是不是中风了呀?去年我们社区卫生院讲课我去听了,说如果出现手脚不听使唤,说话含糊不清是中风了,就立即拨打医院来。”老伴将王大伯送到医院,对着接诊的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张圣就是一通诉说。
听了这些,再观察大伯的情况,张圣主任心里已有数。
睡着时发生中风,想想也害怕
张圣主任立刻启动了醒后卒中(脑中风)诊疗流程的绿色通道,带着王大伯在第一时间完善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果不其然,老人左侧脑梗死!张圣主任急诊评估后,王大伯很快就得到了静脉溶栓治疗。
“他刚起来,还没有出门,怎么就……”面对患者老伴的疑问,张圣主任作了解释:血压的平稳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有很多患者觉得自己白天血压很正常,平时血压高得也不多,就自行停药。殊不知,夜间高血压是个隐匿杀手。人在睡眠中是无法意识到血压升高的,而不少心脑血管事件就是在这个时刻悄然发生,这也就是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醒后卒中”。(在睡梦中发生中风)王大伯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想想也害怕,他平时喜欢走动,也能说会道的,若以后行动、讲话不畅,那可怎么办啊!”患者老伴听明白后不住摇头,一脸忧愁。
张圣说,遇到这种卒中(脑中风)时,除了第一时间识别出来,医院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评估。幸好,溶栓后1个小时,王大伯就感觉自己的手臂力气恢复了许多。目前他在进一步康复中。
冬春交替防范之弦不能松
该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昱说,近段时间,气温如过山车,6日,今天明显降温。春天乍暖还寒,天气转凉,血管收缩,易使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原本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若服药又随意,就可能诱发中风。
冬春交替防中风,耿昱建议:
1、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要注意气温变化,穿着应热慢减冷及时添。
2、注意适当锻炼,增强抗病力。要根据气候变化和身体状况,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但晨练不要起得太早,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开始晨练比较适宜。
3,每天规律用药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是引起中风的根源。据临床医学统计,70%~80%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因此,切不可中途随意停药;若调整药物剂量,须征得医生同意。
“一旦发生言语不清,有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视力下降、失明,突发头痛、眩晕等情况者,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耿昱主任提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