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思的《三都赋》何以“洛阳纸贵“
文/李冬峰
摘要:西晋著名赋作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各都城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貌及人文特色。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因此作为了赋篇的典型代表。虽然《三都赋》在面世之初,未能得到认可,但由于西晋文坛对“赋”的钟爱,以及左思的坚持和努力,加之后期的宣传,因而不断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欢。相互传抄和学习之风盛行一时,洛阳的纸张也由此而供不应求,“洛阳纸贵”也就在所难免,并成为西晋文坛乃至后世文学的一段文化奇观!
关键词: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原因
前言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称其诗为“古今难比”(见《诗品》上),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其《咏史》诗为“千秋绝唱”。然而,在两晋时代,左思却是以赋的创作显名于世的。他面壁十年创作《三都赋》影响巨大,陆机早有夙志做此赋,只是闻左思赋出而辍笔;众多的知名学者为该赋作序、作注,为之宣扬;社会上竞相传抄,以致洛阳为之纸贵。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坛景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观《三都赋》风貌及影响
(一)《三都赋》简介
左思构思十年,终成《三都赋》,即是《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三篇章。左思分别以魏都洛阳、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为写作内容,为使文章能做到详实可信,他尽可能的游历三国旧都,在经过十年的春夏秋冬,走访观察之后,左思终于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资料,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苦写。他昼夜冥思苦想,尽量做到语言、遣词造句之优良,最终在公元二八〇年前后,写成了雄浑精深的《三都赋》。
作品《三都赋》内容丰富,详尽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山川城邑,花草鸟兽,民风歌舞,重要人物等事迹。另外,赋中辞藻壮丽,作品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锤炼,再三推敲,因而此赋辞藻华丽,恣意铺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魏都赋》
魏国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诰曰:“异乎交益之士,盖音有楚夏者,土风之乖也;情有险易者,习俗之殊也。虽则生常,固非自得之谓也。昔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复玩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者也。
这是《魏都赋》一篇中开头的一段,开篇以魏国先生论述起,引出全文,带有作者对魏都一地的概述,它包括了魏地的风土人情,习俗等,全篇共分6部分,各部分相互衔接又互相补充,充分将魏都当时的恢弘,壮丽河山写的淋漓尽致,带有左思丰富的情感色彩。
《蜀都赋》
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曰:盖闻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跱。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吾子岂亦曾闻蜀都之事欤?请为左右扬搉而陈之。
开篇以西蜀公子言于东吴王孙为先,以天地、星河起笔,勾勒出一幅巍峨、气势恢宏的天府气象。全篇共有5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各有所述又互相补充,讲述了蜀都广袤的土地,以及富饶的山川等景色,令人百读不厌。
《吴都赋》
东吴王孙冁然而咍,曰:“夫上图景宿,辨於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古先帝代,曾览八纮之洪绪……而吾子言蜀都之富,禺同之有。玮其区域,美其林薮。
《吴都赋》开篇先以魏蜀二都为话题,遂而引出吴都之赋:
“子独未闻大吴之巨丽乎?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由克让以立风俗,轻脱鵕於千乘。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
吴都作为吴国都城之所在,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作者在文章中说道:“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左思向我们展示了吴都所具有的特殊环境及社会因素,文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最终是为了体现吴都在吴国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占据的特殊意义。因此,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作者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再三推敲,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作品及内容的需要。
(二)《三都赋》影响之巨
《三都赋》的问世,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地轰动效应,不仅受到了学者的高度赞誉,而且还震撼了文坛。
其一,受到学者的高度赞誉。《三都赋》是左思的成名之作,亦是京都的大赋名篇。唐修《晋书.左思传》即主要记述《三都赋》的创作及名噪京师之事,留下了如“十年构思”、“覆瓮之讥”、“洛阳纸贵”等佳话。《左思传》中曾记载:“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奎作《吴》、《蜀》,陈留卫谨又为思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皇甫谧《序》称:“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陈留卫谨《略解》序曰:“余观《三都》之赋,言不苟华,必经典要,品物殊类,禀之图籍;辞义瑰玮,良可贵也。”当时的文坛领袖张华则叹其赋“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其二,震撼了文坛。陆机是名重当时的著名作家,号称“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又被称为“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见《晋书·陆机传》),且其自视清高。然而,据《晋书.左思传》记载:“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由此可知,《三都赋》的问世,曾引起文人们的崇拜和叹服。
二、探《三都赋》何以“洛阳纸贵”
《三都赋》构思十年始成,名噪一时。《晋书·左思传》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盛况:“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三都赋》何以在西晋文坛产生那样的震动?何以在当时的社会受到如此的欢迎?探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三都赋》自身价值使然,另一方面得力于外部环境助推。
(一)内部原因
1、《三都赋》的思想内涵
其一,内容真实,写实性强。左思在创作《三都赋》时,尽可能的游历和考察所写地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以求内容真实、可信,为的是让读者看到一篇名副其实的作品。因此,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曾说过:
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
左思首先对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前代辞赋大家进行了分析、批判。他认为这些赋作家都是倚仗“假称珍怪,以为润色”,因而,在其文章中呈现出的只能是“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而他则要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三都赋》。左思基于前人在创作赋时所存在的问题,他不仅有力的回避了这些问题而且还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就使得左思要比前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克服那些未知的困难。因此,他在《三都赋》序中高扬起创作写实的旗子:
发言为诗者,永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左思在创作《三都赋》时,收集和整理了众多有关魏、蜀、吴三地的资料。
在左思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左氏一家迁居洛阳。左思为了增广见识、扩大视野和更进一步的为赋作努力,便向上请求到秘书省任秘书郎,从而利用职务的便利,学习和饱揽了皇家藏书,这无不为《三都赋》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进而为左思的《三都赋》提供了充足和详实的资料考证。不仅如此,他还向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人请教,甚至也会到实地进行更加直接和彻底的观察。作家张载是蜀地人,左思特意登门拜访,向他询问巴蜀一带的山川地理、人俗习惯等,而陆机是江东人,左思也认真虚心地向他请教东吴的情况。在没有完全亲历实地的情况下,左思能做到如此地步,我们可想而知,他对《三都赋》所秉持的创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因此,左思所创作的《三都赋》具有真实性,同时作品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写实性特征。
左思的作品中到处可以看到写实性的场景,其内容也是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正因为如此,《三都赋》才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并因此而传播千里。例如在《蜀都赋》中:
殆而朅来相与,第如滇池,集于江洲。试水客,舣轻舟。娉江婓,与神游。罨翡翠,钓鰋鮋。下高鹄,出潜虬。吹洞箫,发棹讴。感鱼,动阳侯。腾波沸涌,珠贝汜浮。若云汉含星,而光耀洪流。将飨獠者,张帟幕,会平原。
本段中,有几个地理名词,如“滇池、江州”等,都可以在蜀地如实查证,另外还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下高鹄,出潜虬。吹洞箫,发棹讴”等词语,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叙述性强,极尽写实,无浮华和夸张之意。因此,读者欣赏起来就更加容易,抑或因文中那些熟悉的场景而倍感亲切。
《吴都赋》中:
露往霜来,日月其除。草木节解,鸟兽腯肤。观鹰隼,诫征夫……吴王乃巾玉辂,轺骕骦。旗鱼须,常重光。摄乌号,佩干将。羽旄扬蕤,雄戟耀芒。
“露往霜来,日月其除。草木节解,鸟兽腯肤”,其景物描写,自然而又生动,因为这是对自然现象最真实的描摹,最能让读者感受到万物生长之有序,进而让人产生尊重自然,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等的联想。又如“吴王乃巾玉辂,轺骕骦。旗鱼须,常重光。摄乌号,佩干将。羽旄扬蕤,雄戟耀芒”,这是对历史人物吴王外在样貌的刻画,细致入微,且语言干练,突显出了吴王当时威风凛凛、气度不凡。
《魏都赋》中
且魏地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虽则衰世,而盛德形於管弦;虽逾千祀,而怀旧蕴於遐年。
这一小段是对魏地的介绍,“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虽则衰世,而盛德行於管弦;虽逾千祀,而怀旧蕴於遐年”,无不写出了当时魏地的现实境况,虽然已经物是人非,萧瑟衰飒的场景,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无痕,因而更让人感叹至极!
其二,以物寄情志。历代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之时,都会将自己的情感或志向融于作品中,以做到托物言志,抑或借景抒情,从而来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深度。而左思也不例外,他在《三都赋》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因此,《三都赋》本身也寄予了作者无限的情怀。
例如,《魏都赋》中:
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思禀正朔,乐率贡职。而徒务於诡随匪人,宴安於绝域。荣其文身,骄其险棘。
这段话虽然是左思在写魏都的地貌,但其中却有着情感的诉求。魏国的都城在洛阳,属于中原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除了地理位置的优势之外,还需要一个国家开明的政治制度及良好的道德环境。而在这段文字中,透露出左思对魏国的青睐,以及对其作为正统王权的支持与肯定。所以,在《魏都赋》中到处可以看到作者所倾心的地方。
在《魏都赋》末尾,左思借用诸葛亮的一句话:
日不双丽,世不两帝。天经地纬,理有大归。安得齐给守其小辩也。
这句话再次体现了左思内心的诉求。对于一个统治阶级来说,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政权,更不可能出现两个统治者来治理一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因此,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政权集于一体,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所以,左思希望能有一个开明的统治者来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建设,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繁荣。
《蜀都赋》中:
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由此言之,天下孰尚?故虽兼诸夏之富有,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
这是《蜀都赋》最后一段末尾的话,特别是“由此言之,天下孰尚?”写出了左思对三国最后走向的臆测。虽是疑问的口吻,但在作品创作上,左思的心中早已经有了归属,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在经历了魏晋时期的动乱之后,无不希望和更加珍惜这难得的统一与安稳的局面。作者有意在思考,并在警醒和提醒着后人!
《吴都赋》中:
舜禹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剖判庶士,商搉万俗。国有郁鞅而显敞,邦有湫厄而踡跼。伊兹都之函弘,倾神州而韫椟。仰南斗以斟酌,兼二仪之优渥。
这段话中,“国有郁鞅而显敞,邦有湫厄而踡跼……仰南斗以斟酌,兼二仪之优渥”,以上几句话体现了左思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之道的看法,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左思对仕途梦想的渴望,并希望能得到国君的赏识和重用。因此,具有暗示之意。
2、《三都赋》艺术特色
其一,场面宏伟,壮阔。“赋”作为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汉代正式形成并兴盛,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到了西晋时期,更多的是模仿和学习汉大赋,而《三都赋》也研习了汉大赋的特点,以其场面宏伟,壮大而著称。
《魏都赋》:
左则中朝有赩,听政作寝。匪朴匪斵,去泰去甚。木无雕锼,土无绨锦。玄化所甄,国风所禀……符节谒者,典玺储吏。膳夫有官,药剂有司。
这段文字,将魏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写的一览无余,作为魏国的都城,洛阳是一片肥水宝地,东西南北,四面相通;官场有序,为官之人各司其职,各行其道。作品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以首句“又则、内则”等词语起头,分别介绍了魏地其他地方,使之场面极尽扩大,并富有层次感和条理性。
《蜀都赋》:
于前则跨蹑犍牂,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于是乎邛竹缘岭,菌桂临崖。旁挺龙目,侧生荔枝。
在这段文字中,“经途所亘,五千余里”,写出了蜀地山川的绵延、广袤;而“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写出了蜀地河流的汹涌、波涛。在下面的段落中,又以“于后则、于东则、于西则”,进而将蜀地的风貌写的更加淋漓尽致,更加展现了蜀地美丽的自然环境。
《吴都赋》:
东西胶葛,南北峥嵘。房栊对櫎,连阁相经。阍闼谲诡,异出奇名……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吴都赋》虽不像魏、蜀二都赋,写得那么富有层次感,但文字中依然透露着大气。例如:“东西胶葛,南北峥嵘……阍闼谲诡,异出奇名。”字里行间,大气依旧,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吴都繁华的街市和热闹的场景,再现了吴都当时的地理风貌及历史文化。
其二,辞藻华丽,丰润。对于“赋”来说,在作品中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式,不但自由严谨,而且兼具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左思的《三都赋》也亦是如此,另外对于措辞用字也是十分的讲究。因此,辞藻华丽,丰润也是左思在作品中特意而为之,同时也是赋作的需要。
《魏都赋》:
重闱洞出,锵锵济济。珍树猗猗,奇卉萋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蔼蔼列侍,金蜩齐光。诘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後,执法内侍。符节谒者,典玺储吏。
这段文字,基本为四字一句,开头即为对偶,因此读起来便极具韵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亚以柱後,执法内侍”,语言干练、辞藻华丽、富有特色,并耐人寻味,写出了魏都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严明的法律制度。
《蜀都赋》:
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
本段文字,语言丰润,用词夸张,如:“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通过对街市、房舍等事物的描写,写出了蜀地繁华、热闹的场景,烘托出蜀地的社会生活政治清明及开化,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吴都赋》:
开北户以向日,齐南冥於幽都……穱秀菰穗,於是乎在。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又极具想象力,写的富有韵味,语言丰润而又不乏特色,于平实之中可见一斑,突出了吴都的富饶及国泰民安。左思在创作《三都赋》的过程中,以其善有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了绝妙的文学视野和空间想象力!
(二)外部原因
1、西晋文坛“赋”兴之风铸就植根沃土
放眼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而到了西晋太康时期,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短暂的社会经济繁荣。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文人们重燃希望,自觉地以赋这种形式为创作手段对社会升平进行歌颂,写出其山川之盛、人物之美、物产之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诉求。而另一部分文人则幻想着走献赋求官的仕途之路,因赋而得名,因名而得官。因此,赋的创作盛极一时。翻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赋存世的作家以晋代为最多,有一百二十多人,其次才为历史长达四百余年的汉代。而据《全晋文》统计,现存两晋赋家则约一百五十人,赋五百余篇,其中西晋赋家约百人,赋作近四百篇。由此可见,西晋是赋体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兴盛时期,为《三都赋》的创作问世提供了一片沃土。
2、西晋文人推举、品评之风成为助推之手
作为西晋的都城—洛阳,吸引了大批的南北文人汇集于此,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文人集团和诗赋创作中心。可以说西晋洛阳的文坛人才实盛,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卓有成就的诗人、赋作家。他们相互之间诗赋唱和,竞相施展才能,或作赋应对,或作赋反对,或就同一事物各为之赋,形成了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创作活动,并激发了文人作赋的欲望,进而促使辞赋创作在文人中的普及和推行,同时也形成了有标志性的文人风气。
其一,当时文人之间以相互标榜、鼓吹为风尚标。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想要得到大众的品读和认可,除了需要作品本身优秀之外,更需要外界人士的传播与推广。左思《三都赋》能掀起“洛阳纸贵”的风波,确实也借助了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与支持。
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左)思自以为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由此可见,左思《三都赋》从“时人未之重”到“盛重于时”,进而再到“洛阳为之纸贵”,前后经过了张载、张华、皇甫谧、刘逵、卫权、陆机等诸多著名学者的赞誉、帮助和推举,是当时这种文人风尚的产物。
其二,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同时也在这里碰撞、融合,文人们带着不同的品评标准参与进各种文学活动中,形成了品评诗赋的风气。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左思的《三都赋》刚一问世,随即成为文人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