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剖人体内的器官功能,健康话语的规范 [复制链接]

1#
解剖的重要性:人体器官详解和病理讲解

急诊科、神经内科及外科:脑卒中

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没有血液和氧气供应,缺血部分的脑组织就会出现坏死。坏死脑组织支配的躯体部分就会出现功能异常

卒中分类/分型/分期

①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②缺血性卒中根据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又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③这种分类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不相同

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

本病主要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若病情较重,还会累及心脏、肺、血液系统、胃肠道系统等器官

常见症状有哪些?

①肢体麻木无力②构音障碍③面瘫④头晕⑤吞咽困难⑥饮水呛咳⑦头痛⑧恶心、呕吐⑨癫痫发作⑩复视12偏盲13眼球运动障碍14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

嗜睡:白天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是能够被叫醒,叫醒后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很快入睡

昏睡: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强刺激才可被唤醒,醒后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可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无自发睁眼;缺乏觉醒,睡眠周期,任何言语和疼痛刺激均不能唤醒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①消化道出血②肺部感染③泌尿道感染④褥疮⑤脑疝

预防的因素

疾病因素: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房颤、血管炎、糖尿病及高血脂症、高同性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容易造成血管狭窄和闭塞,从而引起脑缺血或脑出血,导致卒中发生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可能引起脑出血,导致本病

不良生活因素:长期吸烟、饮酒会对血管壁造成破坏,可能诱发本病

很难预防的因素

年龄因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增加10岁,卒中发生率约增加1倍

①性别因素:男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②遗传因素: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③种族因素:黑人比白人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中国人和日本人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卒中患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活动。应重视语言、运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安排饮食:复康期内,尽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煎炸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需要心理疏导,避免情绪激动

针对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有肌力增加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体位转换训练等,避免过重的体力活动

心血管内科: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约有5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例行体检时发现,或因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而另一些人会因为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就诊,测量血压时发现高血压。一些人由于无症状而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检查时发现已存在心、脑、肾的损伤。

高血压有哪些症状?

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通常的症状为头晕、头发麻、颈部僵直和胸闷等症状。

高血压出现急症或亚急症时一般都有急性症状,这些患者血压通常≤/mmHg,常伴有如下症状:

①剧烈头痛②恶心、呕吐③视物模糊④尿中带血,在尿液检查时常会发现尿中有蛋白质⑤胸闷⑥耳呜⑦心慌,感觉心跳的厉害,医生常称之为心悸⑧烦躁不安

如有些症状出现高血压危象,及时提早去体检及急诊

高血压使循环系统和需要血供的器官(心脏和大脑)处于巨大的负荷状态,使原本血流动畅通无阻的健康血管逐渐形成“斑块”。斑块使血管变得僵硬、狭窄,甚至完全堵塞,血流受阻,就会造成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发生缺血性损伤。

高血压的并发症状可能包括以下:

①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②心力衰竭(心衰)

③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④肾衰竭

⑤外周血管病变

⑥眼睛损伤(视网膜病变),并可能导致失明

⑦主动脉夹层

日常预防及健康生活规律:

这对于控制高血压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可以降低发生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有些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后,可能减少服药种类和剂量。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我国《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推荐,将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千克/米2(kg/㎡)体质指数简称为BMI,计算方法是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超重患者少量减重(例如减轻5千克)就会有帮助。

食用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钾的新鲜水果、蔬菜,采取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吃含钾较为丰富的食物,适当补充叶酸。

进行运动或适当的体力劳动,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规律的体育锻炼计划,在身体能耐受的前提下,每周进行至少2.5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1.25小时的高强度运动。

一、戒烟

二、避免或尽量减少饮酒和含酒精饮品

三、减少盐的摄入控制在6克以下

四、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保持缓解放松

五、学会自己在家里监测血压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甚至对很多患者而言可能是很困难的,需要明确目标,并将其分解为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小步骤,循环渐进,必要时可能争取亲友的帮助和监督。

内分泌科:高血脂

高脂血症(Hyperlipemia)常被称为高血脂,表现为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醇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该病主要与遗传因素、不健康饮食及生活方式、糖尿病、肝病等有关,高发于饮酒、吸烟、超重、肥胖、糖尿病等人群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在体验或有并发病出现时发现高脂血症的治疗,以生活方式调节和药物治疗为主。对于单纯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主要治疗目的在于调节、平衡血脂水平,恢复健康值。对于继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来说,以原发性症病的治疗为主,降血脂为辅。

高脂血症有哪些症状?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有并发症时出现。少数患者可能有如下症状:

①*色瘤

是脂质沉积引起的,多表现为局部异常的皮肤凸起,柔软、呈*色、桔*色或棕红色,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

②头晕

长期的脑动脉硬化及血液黏调度增高,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

③肢体乏力

在血脂升高的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乏力或活动后疼痛,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及循环障碍有关

④角膜弓

角膜上邻近角膜缘的灰色或*色浑浊区,40岁以下的人群中如出现,多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高脂血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①脂肪肝②冠心病③脑梗死④糖尿病⑤动脉粥样硬化⑥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根据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基因缺陷与部分原发性高血脂症密切相关,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LDL受体(一种受体蛋白)基因缺陷

二、后天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

患者通常喜爱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并缺乏运动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原因

可能由某种原发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①糖尿病

人体内,糖代谢和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糖尿患者可以继发引起高脂血症

②肝病

脂质和脂蛋白等在肝脏进行加工、生产、分解和排泄。一旦肝脏发生病变,脂质和脂蛋白代谢也将出现紊乱

对于高脂血症的预防主要以均衡膳食,保持正常体重、规律锻炼为主

①适当运动

保持正常体重,是预防和治疗血脂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除均衡饮食外,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乒乓球等。平时可适当参与体力劳动,控制体重的增长

②定期体检

45岁以上,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经常参加应酬、精神高度紧张、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属于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应检查一次血脂

内分泌科、急诊科:高血糖

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简称“血糖”,正常人的血糖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恒定,若超过正常范内,就称为高血糖(Hyperglycemia)

一、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3.9~7.8毫摩尔/升

二、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通过合成、分解糖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血糖的稳定还有赖于激素的调节,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最为重要。神经系统参与调节激素的分泌,功能异常可引起高血糖

三、高血糖的主要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和血糖升高程度有关,部分患者可以无何症状。长期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视物模糊,乏力,双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因素及原因

一、环境因素

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造成超重或肥胖,引起高血糖

二、内分泌疾病

各类激素分泌失衡均可以引起高血糖,例如各种类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

三、精神因素

神经系统可以调节激素的分泌,严重的心理应激,长期精神压力较大可以引起高血糖

四、药物

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噻唪类利尿剂,精神类药物等均可以引起高血糖

五、其他疾病

肝脏疾病,胃肠道术后形成的倾倒综合征,那些重大疾病感染

六、生理因素

进食高热量食物,剧烈运动等也可以引起一过性高血糖

七、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往往呈家族聚集性

危险因素/高危人群

存在以下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高血糖:

①高热量饮食和(或)缺乏运动的超重和肥胖人群

②年龄在45岁以上

③有糖尿病家族史

④既往曾经出现过高血糖

⑤女性有巨婴分娩史

⑥有高血压、脂质异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类疾病的人群

⑦长期口服激素、避孕药,利尿剂等药物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采取以下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调节病情

一、定期体检

患者日常不仅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